中國古代的年齡代稱是什么?
我們在閱讀古代典籍、小說、詩詞時,往往會遇到年齡代稱問題。這些代稱都有出處,不少代稱至今仍在沿用。
不滿周歲稱“襁褓”?!榜唏佟笔侵赴鼖雰旱谋蛔雍蛶ё樱瑑芍寥龤q稱“孩提”。“孩提”,指兒童、幼兒。男孩八歲、女孩七歲,稱“始齔”指小孩換牙。男孩七八歲亦稱“垂髫”,指男孩下垂的頭發(fā)。關(guān)于男子的年齡代稱,還有這樣的說法:“人生十歲曰幼學(xué),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有人注釋說:“十歲曰幼,時始可學(xué)也?!焙髞硌胤Q十歲為“幼學(xué)之年”。青年男子二十歲,還不健壯,稱“弱冠”,表示還年輕,但可以戴帽子了?!叭粔延惺摇?,是說男子三十歲已經(jīng)成熟,可以結(jié)婚成家了。關(guān)于女子的年齡代稱,有這樣一些說法:女孩子十三四歲稱豆蔻年華。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淡黃色,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實和種子均可入藥。
豆蔻年華之說源于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迸⒆邮鍤q稱“及笄之年”。笄,是古代用來插頭發(fā)的一種簪子。女子十五歲時開始以簪結(jié)發(fā),舉行“笄禮”與男子二十歲舉行的“冠禮”一樣。女孩子十六歲稱“破瓜之年”。關(guān)于“破瓜”的說法,是因為古代文人拆“瓜”字為二八,所以“破瓜”便成了十六歲的代稱,多用于女子,有時也用于男子,但指的卻是六十四歲的男子,因為八八六十四。北宋呂巖贈張泊詩中說:“功成當(dāng)在破瓜年”,指的便是六十四歲。女孩子二十歲上下稱“花信年華”?!盎ㄐ拧?,指花期。
人們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則是出自孔子晚年總結(jié)自己一生經(jīng)歷時說的一段話(《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笔钦f人年至三十歲,該學(xué)有所成,有所作為。人到四十歲,能明辨是非,不致迷惑。人到五十歲,懂得了天命,認(rèn)識了命運(yùn)。人至六十歲,聽到別人的話,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意。六十歲還通稱“花甲之年”,則是根據(jù)天干、地支,錯綜交互,六十年為一花甲子,故名。
七十歲稱“古稀之年”,是因為杜甫《曲江》詩中有:“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古代對于“耄耋之年”的解釋比較寬泛,時間跨度頗長。從六十歲到九十歲,各家說法不一。現(xiàn)在人們通常把“耄耋之年”解釋為七八十歲、八九十歲,泛指年老,高壽?!捌陬U”是百歲老人的代稱。源于《禮·曲禮》:“百年日期頤”。1978年初,郭沫若和華羅庚曾有過一次關(guān)于壽稱的談話。華羅庚說:“古人對高壽之人給予美稱,如稱七十為‘古稀’,八十歲九十歲為‘耄耋’,百歲為‘期頤’。
如果未到整數(shù),只有七十七歲、八十八歲、九十九歲,該怎么稱呼呢?”郭老說:“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助于數(shù)學(xué)和文字學(xué)了。有人把七十七歲稱為‘喜壽’八十八歲稱為‘米壽’,九十九歲稱為‘白壽’?!比A羅庚問:“這是為什么?”郭老解釋道:“原來這是三個字謎。七十七歲可猜為‘喜壽’,這是因為‘喜’的草體看上去便是‘七十七’;‘米壽’一看形體就知道,‘米’字可拆為‘八十八’;‘白壽’可猜為九十九歲,因為‘白’字是‘百’字短一?!?/p>
如果看到“乙壽”的代稱,您能猜出是指多大年紀(jì)嗎?著名學(xué)者、楚辭專家、現(xiàn)已94歲高齡的文懷沙老先生說:“乙壽”是指89歲。這是因為“乙”字比“九秩”(即九十)的“九”字只差一撇,故稱。還有,108歲稱為“茶壽”。這是因為“茶”字上面的“艸”,形似“廿”,下面可拆為“八十八”,加在一起為108。1983年,我國的兩位大哲學(xué)家馮友蘭和金岳霖都是88歲,這兩位同庚好友都做了“米壽”。馮友蘭寫了一副壽聯(lián)送給金岳霖。其中上聯(lián)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币馑际钦f,不能僅僅止于“米壽”,期望你我都能活到“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