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上秦為什么要滅齊?秦國滅齊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滅六國的戰(zhàn)爭中,秦軍攻滅齊國(今山東境)的作戰(zhàn)。
齊國自濟西之戰(zhàn)(前283年)受到燕軍重創(chuàng)以來,實力一直未能恢復。秦國在遠交近攻的方針下,采取一切非軍事手段,爭取齊國中立,以削弱六國抗秦的力量。齊君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對秦亦采取結(jié)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國抗秦。由于齊王建“事秦謹”,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丞相后勝為秦國重金收買,只幻想與秦聯(lián)盟,既不與各國合縱抗秦,也不在本國加強戰(zhàn)備。齊王完全聽信了后勝的主張。直到秦國攻滅了五國以后,齊王才感覺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jié)到西部,準備抵御秦軍進攻。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lǐng)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占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shè)置齊郡和瑯邪郡。
此戰(zhàn),秦軍采用避實擊虛,側(cè)翼進攻的戰(zhàn)略,輕而易舉地攻滅齊國。秦對齊的作戰(zhàn)勢如破竹,取勝是必然結(jié)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秦軍在滅齊時,吸取了滅楚輕敵失利的教訓,避開了齊國正面,由燕南下,乘虛而入,直插臨淄,令齊人猝不及防,因此順利地完成了滅齊任務。至此,秦全部滅亡了趙、韓、燕、楚、魏、齊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