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首個獲批的CAR-T藥物阿基侖賽注射液上市,“清零癌細胞”、“120萬元一針”的關鍵詞通過各大網絡平臺不斷發(fā)酵,引發(fā)全民關注,直接把這個原本屬于醫(yī)學界的研究成果導向了對于生命價值的社會討論。

有人覺得120萬挽救生命是超值的選擇,有人則對“橫空出世”的CAR-T療法作價百萬抱有懷疑。諸多觀點的碰撞,皆來自于CAR-T療法對于大多數民眾來說還是陌生的、神秘的。
臍帶血干細胞,助力細胞療法的生力軍
看似神秘的CAR-T療法,其實屬于過繼免疫療法(ACT)的一種,是細胞療法家族中的一員,其家族成員中還包括TIL,TCR-T,CAR-NK等。

追溯CAR-T為代表的過繼免疫療法治療癌癥的歷史,時間可以回到1956年,E. Donnall Thomas教授通過雙胞胎間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成功避免了供體特異性免疫細胞由于未經過受體抗原免疫耐受而發(fā)動攻擊,對受體造成多臟器損傷甚至引起死亡的情況, 完成了“自體”移植概念的突破。此后“移植什么樣的自體細胞更有價值”成為了垂直于自體移植的研究問題,1982年,當時大多數干細胞療法還依賴于骨髓干細胞,科學家Edward a. Boyse就提出:“臍帶血很珍貴,不應被當作醫(yī)療廢物丟棄!

臍帶血是優(yōu)質的免疫細胞來源,有著高度的多樣性,極強的擴增能力,它的價值不可小覷,即便是時下大熱的CAR-T細胞療法,在面對血液腫瘤患者的治療時,也需要臍帶血干細胞的幫助——此類患者應用CAR-T細胞療法時需要采集健康的、足夠量的免疫細胞。但通常血液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淋巴細胞含量極低,無法分離出來生產CAR-T細胞。自存的臍帶血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細胞,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無疑給此類患者應用CAR-T細胞療法帶來了新的希望。
臍帶血存儲,人類生命質量的重要保障
厘清臍帶血與CAR-T細胞療法的關系,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到了臍帶血的潛能和價值。臍帶血是胎兒分娩斷臍后,殘留在斷離的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臍帶血中的造血干細胞可重建人體造血和免疫系統(tǒng),是免疫療法強有力的“后勤保障”。如此重要的臍帶血,只能在孩子分娩斷臍后立即從斷離的連接胎盤的臍帶臍靜脈中采集到,機會只有一次,倍顯珍貴,整個采集制備流程只有在熟練的技術和強有力的監(jiān)管下完成,才能使這份資源未來在臨床發(fā)生作用,為民眾真正提供保障。幸運的是,歷經30余年的發(fā)展,我國政府對于臍帶血收集、存儲與使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逐步建立了嚴格的標準和監(jiān)管體系,由此進一步鑄就了中國的“生命希望的大本營”。
首先,臍帶血在我國的準入與存儲有著嚴格的標準:截至目前,由衛(wèi)健委批準設置并通過驗收的臍帶血庫僅有7家,分別是:北京市臍血庫、天津市臍血庫、上海市臍血庫省臍血庫、廣東省臍血庫、四川省臍血庫、山東省臍血庫、浙江省臍血庫。而作為7家中最早建立的北京市臍血庫,它早在1996年開始籌備建立,2002年成為中國首個通過原衛(wèi)生部驗收批準執(zhí)業(yè)的臍帶血儲存機構。

北京市臍血庫的建立是從0到1的過程,意義非凡。我國著名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骨髓移植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教授在考察了時下國際地位前列的紐約血液中心后,從必要性和技術性的雙重考量下,在解決建庫設施、存管技術、配型體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后,親自主持參與了北京市臍血庫的籌建工作。北京市臍血庫也由此成為了引領全國臍帶血行業(yè)發(fā)展的標桿。截至目前,北京市臍血庫庫容量已達100萬份,儲存量超過30萬份,累積為臨床提供臍帶血超過1700份,治療患者近1700例,并于 2013年1月,通過美國AABB國際認證,成為國內首家通過該認證的臍帶血庫,走向國際。
嚴格、專業(yè)是臍帶血干細胞存儲的重要要求,不斷精進和嚴于律己,才能更上層樓,各方競相努力,才能實現建立“生命希望大本營”的初心。

七家臍血庫不僅配置了國際先進的臍帶血存儲裝置,如Thermo液氮生物容器、MVE液氮生物容器等,確保零下196℃深低溫儲存臍帶血,同時液氮庫內還配備了監(jiān)控報警系統(tǒng),包括液氮罐的液位監(jiān)控、溫度監(jiān)控及庫內其他安全情況,充分保證臍帶血及工作人員的安全。

目前,全球已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NIH)注冊與臍帶血相關的臨床研究共864項,CAR-T細胞療法與臍帶血的結合將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未來,臍帶血將成為更加深入人心的“健康存儲方式”,中國的臍血庫隨著國家相關法規(guī)及標準進一步完善將蓬勃發(fā)展,用不斷精進的技術與完善的服務,守衛(wèi)著臍帶血“生命銀行”,為更多家庭提供健康解決方案。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chouju3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