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學位制是在什么時候?學位制是國家或高等學校以學術(shù)水平為衡量標準,通過授予一定稱號來表明專門人才知識能力等級的制度。學位是評價學術(shù)水平的一種尺度。學位的授予建立在嚴格的科學訓練和考核的基礎(chǔ)之上。獲得學位,不僅是國家給予獲得者的一種榮譽和鼓勵,而且是獲得者學習成績和學術(shù)水平的客觀標志。下面就跟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中國最早的學位制等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國最早的學位制
我國最早的學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貢生、舉人、進士”四級學位制。學位,是根據(jù)專業(yè)學術(shù)水平而授予的稱號,是對某一學者在學術(shù)水平上的一個評價。我國現(xiàn)行的學位制,是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學士、碩士、博士的稱呼,雖然自古就有,但與學位制并不沾邊。因為在古代,博士是個官名;學士最初指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以后也成了官職的名稱;而碩士只不過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廣聞的人一種敬稱而已。另外,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雖然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級,但這些等級只是充作當官任職的階梯,與學位制同樣是風馬牛不相及。
清末于戊戌變法后興辦了學校。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小學卒業(yè)(畢業(yè)),獎給附生;大學分科卒業(yè),獎給進士!边@樣,以獎勵的形式,對不同程度、水平的知識分子授予相應的稱號?梢哉f,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學位制。

《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簡介
《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于1902年頒布,由京師大學第三任管學大臣張百熙擬定,慈禧太后欽準頒行,所以就叫《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由于該年為“壬寅年”,所以又叫“壬寅學制”。這是京師大學堂的第二個章程。這個章程首次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近代教育史上關(guān)于新式學堂的較完整的體系。京師大學堂開辦之初,就制訂了《奏議京師大學堂章程》。這是大學堂的第一個章程。但它是“戊戌變法”的產(chǎn)物,出自于維新派梁啟超和康有為之手。慈禧太后害怕維新變法思想影響大學堂,因此,她要張百熙重訂一個新章程來加以取代。
張百熙經(jīng)過半年多的“謹上溯古制,參考列邦”的反復修訂,終于在1902年8月15日上奏所擬章程,貫徹了“端正趨向,造就通才,明體達用”的旨意,含有大學堂以及考選入學、高等學堂、中等學堂、小學堂、蒙學堂的六個章程等,共8章84節(jié)(因為自大學堂成立之日起就含統(tǒng)管全國教育的任務(wù),直到1904年2月起才另立相當于教育部的“學務(wù)”專管全國的教育工作)。
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實行新政。教育領(lǐng)域內(nèi),清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教育立法,《欽定大學堂章程》使近代意義上的學術(shù)分科體系得以確立,而在《奏定大學堂章程》中則明確把有關(guān)中國法律史的課程列為政法科大學的必修科目,是近代中國法律史學科之濫觴。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清政府委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并落實開辦京師大學堂一事。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頒布由張百熙模仿日本學制主持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史稱“壬寅學制”!叭梢鷮W制”以“上溯古制,參考列邦”為指導思想,是近代首次頒布的系統(tǒng)規(guī)定學制的文件,公布了包括《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在內(nèi)的6個章程。

《欽定學堂章程》確立了全國性的系統(tǒng)教育制度,法學列在高等教育階段,而高等教育及學科體制則在《欽定大學堂章程》中得以確定!稓J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中,大學堂分為大學院、大學專門分科、大學預備科,附設(shè)仕學館和師范館。大學分科課程仿效日本分為七科:政治科、文學科、格致科、農(nóng)業(yè)科、工藝科、商務(wù)科、醫(yī)術(shù)科。其中政治科下設(shè)政治學和法律學,詳細課程并未確定。仕學館課程分年表,所設(shè)置的法律課程主要有:刑法總論分論、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法制史、羅馬法、日本法、英吉利法、法蘭西法、德意志法、民法、商法、國法。
《欽定學堂章程》頒布后不久即被廢止,即實際上并未執(zhí)行。然而,其所倡導的近代意義上的學術(shù)分科體系以及中國法律史學課程的設(shè)置,則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chouju3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