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光學實驗是什么時候?光學(optics)是物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也是與光學工程技術(shù)相關(guān)的學科。狹義來說,光學是關(guān)于光和視見的科學,optics詞早期只用于跟眼睛和視見相聯(lián)系的事物。下面就跟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世界最早的光學實驗等相關(guān)內(nèi)容。

世界最早的光學實驗
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實驗,是在2400年前,由我國杰出科學家墨子和他的學生進行的。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墻上開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對的墻上就出現(xiàn)了一個倒立的人影。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奇怪的現(xiàn)象呢?墨家解釋說,這是因為光線像射箭一樣,是直線進行的。人體下部擋住直射過來的光線,穿過小孔,成影在上邊;人體上部擋住直射過來的光線,穿過小孔,成影在下邊,就成了倒立的影。并且還指出,人的位置離墻壁由遠及近,暗室里的影也由小變大,倒立在墻上。這在世界上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墨子簡介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nóng)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jié)葬”、“節(jié)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jù)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其他物理學研究
墨子關(guān)于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并有不少重大的發(fā)現(xiàn),總結(jié)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保ā赌(jīng)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chǎn)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zhì)量相當?shù)奈矬w碰撞后,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zhì)量相差甚大,碰撞后質(zhì)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
接著,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于力推送的緣故,更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qū),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fā)展的標志(亞理士多德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是符合常人觀測的結(jié)果的,卻是膚淺和錯誤的)。
關(guān)于杠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xiàn)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為阻力臂,“標”即為動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動力×動力臂(“標”)=阻力×阻力臂(“本”)。此外,墨子還對杠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這里就不一一贅述。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并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chǔ),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物理卷中所說,墨子關(guān)于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
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guān)系,他細致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guī)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著的物體從表觀看它的影也是隨著物體在運動著,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當運動著的物體位置移動后,它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jīng)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會永遠存在于原有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運動,只是新舊影像隨著物體運動而連續(xù)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并不是影像自身在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后來為名家所繼承,并由此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嘗動”的命題。
隨之,墨子又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點光源,由于從各點發(fā)射的光線產(chǎn)生重復照射,物體就會產(chǎn)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只有本影出現(xiàn)。
接著,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光線經(jīng)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于光的直線傳播,物體上方成像于下,物體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為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guān)系,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于物與光源之間。
特別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tǒng)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向而照射,則會出現(xiàn)重復反射,形成無數(shù)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內(nèi)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只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里的“中”為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qū)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別,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jié)論與近現(xiàn)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于井中,罌口繃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jiān)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敵的準備(原文是: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nèi)迎之)。盡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白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內(nèi)涵。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chouju3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