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后一座帝王陵在哪里?崇陵是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和孝定景皇后(裕隆太后)葉赫那拉氏的合葬陵寢,位于清西陵泰陵的東北面面約4公里的金龍峪。是中國歷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寢,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在1938年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所盜。下面就跟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中國最后一座帝王陵等相關內容。

主要景點
清崇陵的建筑物數(shù)量與規(guī)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雖不如雍正、嘉慶的陵墓那樣龐大,沒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繼承清代建陵規(guī)制,參照咸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風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術的某些精華,仍具有它的特色。整個陵寢根據(jù)守衛(wèi)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橋、巡房、牌樓門、神廚庫、三路三孔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恩殿、三座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地宮。隆思殿木料均為異常珍貴的銅藻、鐵藻,質地堅硬無比,用這種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師椅,重量竟高達百余斤,所以隆恩殿被譽為“銅梁鐵柱”,且梁架之間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頂,又使殿內更加美觀。隆思殿內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圖案,柱身為一條金龍盤繞向上,較其它帝陵的寶相花更加富麗堂皇。殿內彩繪鮮麗,殿前的龍鳳石,雕刻精巧,有立體感。因崇陵建成距今時間不長,保存比較完整。

崇陵地宮是清西陵唯一開放的皇陵地宮。地宮是拱券式的石結構建筑,整個地宮有隧道1條,石門4道,券9道(隧道券、閃當券、罩門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各l座,門洞券3座),金井l眼,龍須溝2條,漏眼14個,墓道全長63.19米,面積349.95平方米,空間2170.61立方米。地宮內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個,是地宮的主體建筑,高大寬敞,券頂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結構。每道石門頂上都裝有重達十幾噸的銅管扇,既能支撐門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門開關自如,石門之上還有用整塊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門樓,八扇石門上,浮雕有造型生動的菩薩立像各一尊,菩薩的立像,高1.99米,神態(tài)莊嚴,氣勢威武。
穿過第四道石門進入金券,金券高大寬敞,是地宮的主體建筑,東西長12米,南北寬7.2米,高8.95米,全部用青白玉石構筑而成。寶床上放置有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槨。光緒居中,隆裕居左,梓宮四周有十六塊繪有五彩山水云龍的龍山石,夾住梓宮邊角。兩座梓宮皆為內棺外槨的形式,光緒帝棺木周身朱紅涂漆,雕有鍍金的藏文和梵文經(jīng)咒以及萬字不到頭的底飾紋案,隆;屎蠊啄卷斏w上雕有金鳳一只,挺立山巖,展翅欲飛,旁邊云團朵朵,腳下海浪濤濤,山花灼灼。金鳳頭上雕有九尊菩薩坐像,整個畫面布局緊湊,造型優(yōu)美,刀法玲瓏,線條細如發(fā)絲,五彩涂金,是具有高度水平的木雕藝術品。光緒帝的棺內有圍錦十三層,其中一層為升龍、彩云和壽山福海圖案,一層為明黃底行繡綠色團花圖案,其他十一層均用金粉寫有梵文經(jīng)咒,機頭處有“杭州織造臣舒麟”等字樣的陀羅尼緞,彩緞錦色為藍、紫、紅三種。隆;屎蠊變葍H有圍錦三層,均以紫色,寫有金粉梵文經(jīng)咒,帝后兩棺底層,均墊有灰白色灰土,上覆紫色香粉。
背景

光緒帝在位期間,清王朝已經(jīng)貧弱到即將崩潰的邊緣。不甘作亡國之君的光緒皇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推動下,發(fā)動了一場意在圖強自立的變法運動,即戊戌變法。但變法觸動了以慈禧為代表的上層頑固派官僚的利益,皇帝和太后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發(fā)動政變,絞殺維新黨人。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被慈禧軟禁在瀛臺,慈禧再次獨攬大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在瀛臺涵元殿辭世,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去。有人推測,慈禧懼怕自己死后,光緒皇帝會重掌朝權,因此在自己死去之前先將光緒害死。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chouju3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