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心臟移植有多早?古有扁鵲換心的語言,神話中更是有比干被挖掉心臟而不死的傳說,心臟真的可以離開人的體內嗎,人與人之間的掏心掏肺真的可以存在嗎?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最早的心臟移植等相關內容。

心臟移植簡介
心臟移植主要是針對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的外科移植手術。是將已判定為腦死亡并配型成功的人類心臟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體胸腔內的同種異體移植手術。受體的自體心臟被移除(稱為原位心臟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體心臟(稱為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后平均生存期為13年。目前,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100余例,三年生存率大于90%,五年生存率大于85%。心臟移植并不是心臟病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而是作為挽救終末期心臟病病人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質量的一個治療手段。
世界上最早的心臟移植

人的生命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心臟的跳動,因為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中樞,因此人的心臟一旦損壞,那么人類就會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那么能不能直接給病人換一個心臟呢?
1967年12月3日,在被稱之為“彩虹之國”的世界十大最窮的國家之一的南非開普敦醫(yī)院手術室內,一場關乎人類未來醫(yī)療科技發(fā)展方向的手術正在緊張的進行中,最后巴拉德勒教授向世界回答了這個問題,心臟移植手術是可行的,并且通過手術為一位病人移植了一顆健康的心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心臟移植手術。
對于患有嚴重心臟疾病的病人來說,打開自己的胸腔,取出自己不堪重負的心臟,移植上捐贈者的心臟是自己唯一生存的機會。事實證明,通過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的病人,80%能都在手術后獲得兩年的時光,而對于沒有移植排斥反應的病人淶水,術后可以延長十年以上的壽命,心臟移植手術可以稱之為從死神手上搶奪生命。
目前心臟移植手術是世界上最普及的器官移植手術之一,全世界每年有近萬人通過心臟移植手術重獲生命,中國也于1978年掌握了心臟移植技術,手術后病人成功生活109天。
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科技的發(fā)展下,曾經作為人類的最重要的器官的心臟,在半個世界前就被人類找到了移植的辦法,隨著科技水平的發(fā)展,人類的身體素質和健康壽命必定越來越好。
術后護理
心臟移植術后早期需在ICU監(jiān)護治療,當患者蘇醒后需轉入特殊病房進行康復護理。住院時間和術后護理時間取決于患者的一般狀況、移植心臟功能,以及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由于住院時間延長會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醫(yī)生們通常希望患者能在術后2周左右出院,出院后應該定期返院復查,患者也需要一定的情感和心理支持。當患者逐漸適應后,返院復查的周期可以延長。由于手術時迷走神經被切斷,供體心臟去神經支配后一般每分鐘跳動100次左右。心臟移植術后需要定期檢查評價移植心臟功能,監(jiān)測免疫抑制劑藥物濃度及有無免疫排斥反應,并積極防治感染。免疫抑制劑需長期堅持服用以避免排斥反應的發(fā)生,并需要定期進行心肌活檢明確有無排斥反應。

術后并發(fā)癥
心臟移植是高風險手術,在院死亡率在7%左右。心臟術后并發(fā)癥包括感染、敗血癥、供心衰竭、出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腎衰竭、免疫排斥反應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因為心臟移植屬于異體器官移植,受體對其具有免疫排斥可能,對于心臟移植患者來說,出現(xiàn)免疫排斥的風險始終存在,所以必須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但是免疫抑制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出現(xiàn)感覺異常、易發(fā)腫瘤等。還有部分患者術后可能發(fā)生腎功能不全。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chouju3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