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肥老太bbw中国熟女,免费男人和女人牲交视频全黄,韩国精品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彩视频第一页

當前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俗習慣 > 正文

秧歌,載歌載舞的中國民間藝術

2015-10-29 09:17:03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有紅藍黃綠。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fā)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秧歌,載歌載舞的中國民間藝術

秧歌,載歌載舞的中國民間藝術

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是一種用鑼鼓等伴奏,將舞蹈,歌唱等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民間主要流傳著唱秧歌、扭秧歌、戲曲秧歌、戲劇秧歌四種型式。秧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西省太谷縣秧歌劇團和朔州市大秧歌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關于“秧歌”起源的三種說法

“秧歌”的起源,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爭。

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為了生存奮力抗洪,最后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fā)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第三種說法是根據《延安府志》的“春鬧社,俗名秧歌”的記載,可見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

“秧歌”的特點

“秧歌”六大特點:一是舞隊龐大,歌舞單逗;二是結構嚴謹,禮儀深重;三是舞則純舞,唱則逗情;四是即興扭舞,多樣統(tǒng)一;五是走陣多變,布陣巧妙;六是鼓樂清純,快慢適度。海陽大秧歌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秧歌表演,其表演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zhí)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后是舞隊。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斗"、"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

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

“秧歌”的流派與表演形式

在表演形式上,秧歌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兩種,大場子是群舞,鑼鼓鏗鏘、萬馬奔騰,宛若大河滔滔;小場子多是雙人舞、多人舞。海陽秧歌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逐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流派風格。即"大架子秧歌"與"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qū),以顏明玉、王發(fā)為優(yōu)秀代表。

"小架子秧歌"流傳于海陽;在西北部地區(qū),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當秧歌隊串街走陣時,主要是以兩豎排隊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貫串始終。

多年來,秧歌在我國的民俗風情發(fā)展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當天,很多地方都會舉行大型的元宵民俗踩街活動,高蹺、秧歌、東北二人轉、河南豫劇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一齊上演,人們以最昂揚的熱情迎接元宵佳節(jié)的到來,同時將傳統(tǒng)文化特色演繹得十分精彩!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 许昌市| 藁城市| 宿松县| 扎赉特旗| 金坛市| 托克逊县| 绍兴县| 黄大仙区| 和平县| 红安县| 中方县| 安阳县| 南漳县| 布尔津县| 南澳县| 浦城县| 昌黎县| 宜兰县| 澜沧| 正阳县| 福泉市| 九寨沟县| 泾阳县| 常州市| 临海市| 综艺| 清流县| 白玉县| 蒙自县| 观塘区| 新巴尔虎左旗| 京山县| 常德市| 错那县| 绍兴县| 陈巴尔虎旗| 花垣县| 岳池县| 新兴县| 尼木县|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