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門的閻錫山 為什么對教育卻是那么慷慨?
閻錫山小氣摳門簡直出名,甚至現(xiàn)在山西人被全國認為摳門都跟這個閻老頭的所作所為分不開,更過分的是,據(jù)說他因為摳門把本來已經(jīng)在一定范圍內(nèi)定的民國主席,也就是民國第一把交椅白白丟掉了,讓人哭笑不得。當然這只是一個原因,即使閻錫山當時很大方地大把大把花錢,也不一定能改變事物發(fā)展的總的走向。而實際上這位老西肯定不會那樣做的。
可就是這樣一個摳門軍閥,卻做出了這樣一件事情:
辛亥革命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山西全省建校數(shù)只有5566個,兒童入學數(shù)145266名,培育教員數(shù)6706名,籌措經(jīng)費數(shù)400079元;可到了1918年,僅僅過了6年,全省建校數(shù)就達到14189個,兒童入學數(shù)467069名,培養(yǎng)教員數(shù)16682名,籌集經(jīng)費數(shù)1039343元,幾個數(shù)字都達到原來的2-3倍,尤其兒童入學數(shù)是原來的3倍還要多。
老西兒對教育如此重視,全省大部分縣級政府自然要將搞好義務教育當作第一要務來抓,在行政開支中,教育經(jīng)費所占比例一般都是最大。,如忻縣全年教育經(jīng)費122021元,占該縣當年行政費總開支的61%,定襄縣全年教育經(jīng)費64543元,占該縣當年行政費總開支的50%,大同縣全年教育經(jīng)費91789元,占該縣當年行政費總開支的57%,比例之高令人咂舌。
閻錫山認為,什么錢都可省,唯有教育不能省,因為教育是世間第一樣積德的事情。他說道:“世上萬事都可省錢,止有出錢教子弟求學,是與自己后人積錢的法子。故此錢萬萬不可吝惜,縱然自家現(xiàn)時沒有學生,也斷不可出異言,要知學校是永遠的,無論誰家將來必有子弟入學。況且花錢辦教育是世上第一樣積德之事,你們須以此理告人民知之?!痹谟龅讲幌虢邮芙逃娜罕姇r,政府甚至動用警察力量強迫一些民眾接受義務教育。
不能不佩服山西對于義務教育之忠實努力,自從民國七年開始試辦,到了現(xiàn)山西省100學齡兒童中已有70多人在國民小學里做學生了。山西之下的第二個省份(江蘇)只有20%多??梢?,真正實行義務教育的,算來只有山西一省?!逃姨招兄?/p>
而為了啟迪民智,閻錫山還創(chuàng)辦職業(yè)教育,1919年6月開辦的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就是為山西培養(yǎng)合格的小學師資而設立的。凡進入這所學校的學生一律免收學費,學生的制服、伙食、住宿、講義等費用,也由學校提供。課本費學校補助一半,學習用具等學校補助三分之一。國民師范的多數(shù)學生出身貧寒,學校規(guī)定說,即使家境寬裕的也應格外儉約,以減輕父親負擔,如果查到“在校處各酒食小鋪私聚浪費者,輕則扣除操行成績,重則勒令退學”。
盤踞山西數(shù)十年的“不倒翁”閻錫山是個復雜的人物。胡適曾發(fā)表的文章說:“現(xiàn)在有許多人愛批評閻錫山,但是閻錫山確有不可及的地方。他治山西,是有計劃的。例如他決心要辦普及的義務教育,先做一個分年期的計劃。四年的師范不夠養(yǎng)成教員,他就設速成的國民師范;這還不夠用,他就設更速成的傳習所。他依著這個計劃做去,克期進行,現(xiàn)在居然做到了義務教育!江蘇、浙江還辦不到的事,閻錫山在那貧陋的山西居然先做到了!”
摳起門來比誰都小氣,大方起來還真是很慷慨,這就是閻錫山?;蛟S他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確實為山西教育做出了他能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