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是如何用一張嘴滅了明朝的
東林書院創(chuàng)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位于今江蘇無錫市,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后廢。
明朝萬歷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新修復并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yīng),一時聲名大著。
顧憲成撰寫的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戶曉。有"天下言書院者,首東林"之贊譽。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qū)人文薈萃之區(qū)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
正是這個標榜“讀書、講學、愛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東林書院,在組織講學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成為“東林黨”,也正是東林黨,敲響了明帝國亡國的喪鐘。
東林黨實際上成為當時地主、商人、官僚的代言人,他們鼓動商人不納稅,以“藏富于民”的名義讓中央財政空虛,而官商階層占有巨額的社會財富,最后的結(jié)果是崇禎皇帝打仗沒有錢,眼睜睜看著滿人入關(guān),亡國;
官僚商人與女真人做買賣,其中鐵器火藥交易又是重要的交易對象,這直接導致了女真人軍力的崛起;
東林黨顯著的特征是:以講學的名義聚集勢力,最后這個學院不僅在朝廷里有大批的東林黨高官,還在江南地主、商人階層有廣泛的支持,最后形成了官商大合流,成為明帝國的一個巨大毒瘤。
這個毒瘤已經(jīng)形成一個生態(tài),他們在言論上以清流自居,掌握了話語權(quán),在政治執(zhí)行層面上有官僚系統(tǒng)的支撐,在基層有經(jīng)濟領(lǐng)域商人地主的支持,真正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言有言而呼風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