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流行二男一女生育觀 是否重男輕女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系列中,涉及南宋歷史的只有射雕與神雕,遺憾的是,歷史的大背景,老先生是把握了,但民風民俗描寫則稍顯疏漏,比如財富觀、生育觀等等。要知道,江湖人物雖屬社會邊緣群體,然則未必就能剝奪他們的社民身份,他們也未必就能將自己完全放逐于社會主流風俗之外,而不著任何痕跡。
南宋人的生育觀比較特別,由于戰(zhàn)爭的原因,大量北民南遷,主要城市人口空前膨脹,以至于形成了市民、鄉(xiāng)民自發(fā)進行計劃生育的奇怪現(xiàn)象,并日久成俗,其代表生育風俗之一,就是“二男一女”的理想子女數(shù)。這在元人修的《宋史》、當時宋人筆記和《馬可波羅游記》中多有提及。比如“生子不舉”條目中,就有“(育)二子一女尋常,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的明確記載?!吧硬慌e”又叫做“洗兒”,就是父母遺棄或虐殺嬰兒來控制子女數(shù)量。到第四個孩子時,無論男孩女孩都是一樣要被“洗”的,沒有性別歧視。
此風俗的形成,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對于社會中下層家庭來說,多生下一個本來不想要的孩子,就意味著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還有沉重的身丁錢負擔,有不得已心理。而社會上層受此民俗波及的也不在少數(shù),因為諸子平均分產(chǎn)行為讓南遷后本來就不多的遺產(chǎn)將被分得更細。朝廷為控制人口數(shù)量,也鼓勵官紳“不宜多子”,當然,這種“鼓勵”并未明確規(guī)定子女數(shù)量如何搭配,有其合理的一面。畢竟“二子一女”模式,在未來將導致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調,造成深刻的社會問題。
二是住房緊張。南宋主要大城市如杭州等規(guī)模并無實際上的擴展,但北方諸省的移民潮在最初的一二十年卻一波接著一波,朝廷為了安置北民,想盡了一切可行的辦法,最后連寺院都被允許成為他們的安身之處。后來倒是大規(guī)模興建住宅了,但人多地少,《夢梁錄》中寫道:“臨安城郭廣闊,戶口繁伙,民居屋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巷陌壅塞,街道狹小?!蓖咛幵鼋?,房屋仍然缺乏,很多人不得不依靠租房來安身?!凹婀偎椒课菁盎?,多是賃居,還僦金或出地錢,但屋地錢俱分大中小三等錢?!弊饨鸬木唧w金額我們無從得知,但從記載中頻繁出現(xiàn)朝廷頒布延期繳納房租的詔令可以得知,房租對于普通的城內居民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多生一個孩子,未來就得多建或多租一幢房子,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擔憂。
三是對朝廷禁令的逆反和對棄嬰生命的不擔憂。有讀者可能理解前者而不能理解后者,這不奇怪,因為逆反心理大家都會有,而不擔憂棄嬰生命,則屬于歷史認知度的深淺了,不了解那段歷史,自然就不能理解。由于“生子不舉”之風的盛行,讓朝廷不得不采取相關的措施來阻止,但是“以立禁賞,頑愚村鄉(xiāng)習以為常,鄰保親族皆與之隱?!边@就是逆反。而百姓溺嬰現(xiàn)象并非全部是虐殺,大多則傾向于將新生兒遺棄在大街上。朝廷對于棄嬰,采取的是慈善救濟措施。“禁貧民不舉子,其不能育者給錢養(yǎng)之?!瘪R可波羅在自己的行紀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南宋)其國諸州小民之不能養(yǎng)其嬰兒者,產(chǎn)后即棄,國王盡收養(yǎng)之。”負責收養(yǎng)嬰兒的機構被稱之為“慈幼局”或者是“慈幼莊”,這可謂是宋朝的獨創(chuàng),所以,老百姓并不擔憂棄嬰無人贍養(yǎng)。像楊過那么小的孩子,在穆念慈死后,不可能還獨自生活在嘉興郊外,早該被政府“收養(yǎng)”了。
在金庸先生的筆下,我們讀不到有關這種生育風俗的如何蛛絲馬跡,除了郭靖黃蓉夫婦生育二女一男,稍微符合這個理想子女數(shù)之外,其余俠客及涉及人物,或無子女,或有子無女,或有女無子,鮮有“達標”的。倒是在笑傲里不經(jīng)意間“達標”了一次,林平之的外祖父王元霸,生了二子一女,兒子是王伯奮、王仲強,女兒是王夫人,就是林平之的母親,可那是明朝中期了,莫非金庸先生也玩月光寶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