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李世民的護衛(wèi)隊長為何被黑千年?
他是李世民的護衛(wèi)隊隊長卻被黑了上千年,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是一座州府大堂 太守老爺辦公的地方 為何又叫“帥正堂”?
新絳,古稱絳州,現(xiàn)存有絳州州府建筑群;說來也奇怪,這州府原來本是在一處的官辦場所,現(xiàn)如今被分裂成了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絳州三樓(鐘樓、鼓樓、戲樓)、絳州大堂和絳守居園池。
一 、文中看物:“帥正堂”指的是哪位大帥?
咱們今天要聊的,正是這絳州大堂。
聽來似乎輕巧:一座大堂,又有什么大驚小怪呢?不是剛剛才講過榆次縣衙嗎?
絳州大堂,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官衙建筑,它始建于唐代,現(xiàn)存建筑為元代,是全國現(xiàn)存的州府大堂中規(guī)模最大者。
截止到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元代衙署大堂,僅有三處,且他們?nèi)课挥谏轿鳌S捎谒俏覈F(xiàn)存極為少見的早期州府大堂,在衙署類建筑的研究上有著珍貴意義,因此于1996年11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guān)這座古建,還真有不少歷史故事,比如今天要講的就是:身背千年冤屈的創(chuàng)始人
既然這座大堂初創(chuàng)于唐代,想必此人一定是唐朝的名臣?
在當?shù)匕傩湛谥?,他們還稱這大堂另一個名字“帥正堂”。這是從何而來呢?
據(jù)傳,絳州大堂最初的“創(chuàng)始人”正是隋唐之際的一代名將-張士貴。
誰是張士貴?
張士貴(公元586年-公元657年)本名張忽峍,唐代名將,《新唐書》、《舊唐書》都有他的傳記,祖籍山西盂縣人。
據(jù)說,他自幼習武,臂力驚人,能彎弓150斤,左右開弓而箭無虛發(fā),在隋末時期聚眾起義,并最終歸順于唐高祖李淵,在大一統(tǒng)的過程中跟隨著秦王李世民建下了不世功勛。
天下平定后,他升任右光祿大夫、右屯衛(wèi)大將軍、左領(lǐng)軍大將軍等高位,封虢(guo)國公;卒于唐顯慶初年(公元657年),死后謚號為“襄”,得享高壽72歲。
現(xiàn)在的八零后、九零后已經(jīng)不大愛聽評書、看傳統(tǒng)演義小說,因此可能也不知道《薛仁貴征東》、《隋唐演義》中那位和部下薛仁貴(也是山西老鄉(xiāng))爭功,陰險狡詐的張士貴。
其實,這是一位被宋元話本、明清小說可以抹黑,被嚴重誤讀的人物。
張士貴既然能開國封公,死后唐高宗舉行高規(guī)格葬禮,并由當朝宰相重臣撰寫墓志,最后還能陪葬昭陵,子孫世襲爵位,他能是大奸大惡之徒嗎?
二 、扒一扒古建背后的冷知識:
1972年,在山西禮縣馬寨村昭陵的張士貴陪葬墓中發(fā)掘出了一通石碑,正是《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
全文共3135字,由當朝宰相上官儀撰寫,對張士貴戎馬生涯、屢建奇功的一生算是提供了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這上官儀也不是尋常之輩,他不僅是當朝宰輔,文字、詩律更是一絕,史載他的五言詩對仗工整,言辭華美,達官顯貴們爭相模仿,史稱“上官體”,由他撰寫墓志,絕非一般人能得享的殊榮。
根據(jù)《新唐書》、《舊唐書》的記載,張士貴祖上就做作北魏的橫野將軍,祖父是北齊的車騎將軍;父親是隋朝陜縣主簿,以軍功授大都督職銜,可說是將門虎子。
他本人曾擔任通州刺史,更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跟隨李世民西征,消滅了西部的薛氏一族;作為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被授予當時的第一支騎兵部隊的“馬軍總管”,其實就是機械化部隊的司令員。
武德二年,張士貴渡過黃河,在山西擊敗了勾連突厥人的劉武周,取得山西政權(quán)統(tǒng)治;武德三年,進軍河南,打敗竇建德、王世充等當?shù)馗顡?jù)勢力。
由于多年跟隨李世民作戰(zhàn),特封秦王府將軍,成為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成員。
在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中,再立大功,《舊唐書 太宗本紀》明確記載: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張士貴等于玄武門誅之
李世民稱帝之后,考慮到京畿、皇城的護衛(wèi)隊長一職重任攸關(guān),任命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即禁衛(wèi)軍的實際控制者,可見信任之深。
再到后來,唐太宗數(shù)次征伐高麗(朝鮮、韓國),他多次隨征,更是舉薦了麾下的得力戰(zhàn)將薛仁貴,使得太宗喜不自勝,曾親口對薛仁貴說
“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所以根本不存在兩者爭功的史實。
宋元話本、演義之所以流行此種說法,完全是影射和抨擊時政朝政的需要而虛構(gòu),可憐的一代名將張士貴反被當做了反面教材,真是千古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