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為什么不殺功臣張良?
網(wǎng)上有人問劉邦為什么殺張良,畢竟劉邦在登基后殺了不少有功之人。自古帝王,都有戰(zhàn)國勾踐那樣兔死狗烹的行為,一旦國家鞏固了,就會猜忌身邊的功臣,想方設(shè)法除掉,以絕后患。其實歷史上張良是善終的,與其說劉邦為什么殺張良不如說劉邦為什么不殺張良來的貼切。
張良是一代謀圣,以他的智謀怎么會看不出劉邦的心思。他知道劉邦坐在皇位上一直不安心,總覺得要鏟除掉那些威脅漢室江山的人,所以認為應(yīng)盡早離開,就像戰(zhàn)國的范蠡一樣。張良向來身子弱,經(jīng)常生病,早在劉邦入關(guān)后,他就因為生病經(jīng)常不出門,后來劉邦的江山趨于穩(wěn)定了,他也就漸漸隱退了。除了參與劉邦想廢立太子一事外,基本上遠離政治核心,在劉邦鏟除異性王時也幾乎不參與。
劉邦封給張良的食邑是齊國的三萬戶,張良推辭了,只要了第一次見到劉邦的留地就離開了。他說:“秦滅了韓國后,自己就成為平民,現(xiàn)在作為一個平民能夠受封為侯并得到萬戶的食邑,已經(jīng)很知足了?,F(xiàn)在國家日漸穩(wěn)定,朝中事有人謀劃,為韓國報仇和封侯的愿望也實現(xiàn)了,此生足矣?!睋?jù)說張良到張師山附近的黃袍山過著隱居的生活,偶爾也會授課,也有說他去修道了。
劉邦沒有殺張良,一方面是張良自身的因素,他看清形勢,能夠及時隱退,不貪戀權(quán)位,協(xié)助劉邦奪得江山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給韓國報仇和推翻暴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劉邦信任張良,數(shù)次得到張良的救助,況且張良沒有異性王的兵權(quán),在朝中也沒有實際的權(quán)力。
漢高祖劉邦寫的大風歌如何
《大風歌》是劉邦所寫的詩歌。當年英布造反,勢頭正旺,劉邦御駕親征,平定英布叛亂,回來的路上經(jīng)過了沛縣,與一起的好友、前后輩一起喝酒歡聚了十幾天。有一天劉邦喝到興頭上,邊擊筑邊唱起了即興之作《大風歌》,并跳起舞來,憂傷感慨。
原文翻譯:大風使勁的刮啊浮云在風的作用下飛揚翻騰,我的威望施加到四海之內(nèi)啊,如今可以榮歸故鄉(xiāng),怎么才可以得到勇猛的將士啊去守護國家的邊防!這首詩歌只有三句,短小精簡,每一句都各有情景和心境,表現(xiàn)了劉邦作為勝者的憂慮。
《大風歌》的首句堪稱千古佳句,不是直白地講述自己與部將在沙場上打擊敵軍的,而是通過“大風”、“云”這兩個意象展現(xiàn)戰(zhàn)爭中激烈震撼的場面。這些場面指代的應(yīng)該是秦朝末年各路群雄起兵反秦爭奪天下造成的混亂局面。第二句的“威”字恰當?shù)恼f明劉邦的威望在其他諸侯王之上,他們都要向漢稱臣,也表現(xiàn)了劉邦的威風與豪氣,稱霸天下。在群雄戰(zhàn)亂中成為天下之主,劉邦這時候回到沛縣就是衣錦還鄉(xiāng),榮耀之至。通過前兩句,我們也可以看出劉邦承認自己統(tǒng)一天下有運氣的成分在,盡管他自己也有智慧,也很努力,但如果碰不上這樣的時機,也沒有稱帝的可能,因為他沒有辦法左右著風起云涌的自然變化。
《大風歌》的第三句直接表達了劉邦當時的所思所想,不同于先前作為勝利者的驕傲與喜悅,反而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劉邦在取得天下后開始思考如何守住這份基業(yè),在擔心要從哪里招募優(yōu)秀的猛士來守住國家。此句既是對國家未來的展望,表達壯志抱負,也是對如何守護好國家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