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在上古時就是壞天氣 定義最早見于晉代
中國最早的霧霾到底出現(xiàn)于何時?有多嚴重?下面讓我們從上古時代談起,系統(tǒng)梳理下古代的霧霾記錄。但必須注意到,古代“霧霾”與現(xiàn)代霧霾在成份構成上是完全不同的,往往是比霧霾更糟糕的沙塵暴類災害性天氣。
“霾”在上古時就是壞天氣
“霧霾”一詞,最晚在公元5世紀前后的史書上已出現(xiàn),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上已有“霧霾”。書中的《前涼錄》記載,當時在今甘肅武威這個地方發(fā)生一起以女為妻的亂倫事件。當時出現(xiàn)怪異的天氣:“是月沉陰昏,霧霾四塞?!?/p>
就“霾”這個字來說,相當古老,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便發(fā)現(xiàn)了“霾”字,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是最早釋讀出此字的專家之一。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個,在一期7113版上有一個,郭沫若在《卜辭通纂考釋》中認為,雨字頭下有一獸形如貓,是“霾”字是毫無疑問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辭中,少說已發(fā)現(xiàn)了十幾個“霾”字,可見霾這種天氣現(xiàn)象在上古時代時已出現(xiàn),且不鮮見。甲骨卜辭多以天氣現(xiàn)象來占卜吉兇,霾天一度出現(xiàn)較多。占卜者往往視作禍端來斷析,可見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壞天氣”,是兇兆。
“霾”的定義最早見于晉代
上古時代的“霾”是否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霧霾?迄今氣象學界和史學界仍存在爭議。以往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甲骨卜辭中的“霾”是一種沙塵暴天氣。但這里也有一個問題,沙塵暴冬春季節(jié)的大風天多見,甲骨卜辭中的“霾”多與“雨”同時出現(xiàn),顯然,簡單統(tǒng)釋為“沙塵暴”是不妥的。
依現(xiàn)代氣象學的觀點,沙塵天氣按能見度的遠近可分為沙塵暴、浮塵、霾三種。甲骨卜辭中水份(有“雨”)多的濕霾,應該更接近空氣混濁的霧霾天氣;與“風”一起出現(xiàn)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塵暴。
文史古籍中對“霾”的記載并不鮮見。在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風·終風》有一句:“終風且霾”,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大風刮起,浮塵遮天。不過,《詩經(jīng)》畢竟不是史書,最早對“霾”作出較科學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書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稱:“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不過,《晉書》中并沒有災害性霾天的記載。史書上最早的正式霾天記載見于《新唐書》,書中第三十九卷《五行志二》中“常風”條:“(長慶)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風,昏霾終日”;“黃眚黃祥”條:“天復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前者是公元823年2月19日,這天是新年正月初一,自然是不好的現(xiàn)象,要記載下來。
疑似霧霾天自唐代后始增
那么,在公元823年之前,就沒有關于“霾”的氣象記載嗎?如果沒有,《晉書》上又怎會有對“霾”的具體解釋呢?這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實際上,史書上對霾的記載,并一定用“霾”字。如“土霧”、“陰霧”、“黃霧”、“昏霧”、“黑風”等,都是疑似霧霾天。這類記載在唐代中前期即已出現(xiàn),如李顯(中宗)當皇帝不久的景龍元年(公元707年),災害性天氣頻發(fā),僅史載的疑似霧霾就有三次,分別是陰歷六月庚午,陜西境內(nèi)“雨土于陜州”;陰歷九月四日,山西境內(nèi)“黃霧昏濁”;十二月丁丑,“京師雨土”。而再往前,這類疑似霧霾在魏晉時代已較多發(fā)生,《晉書》上多次出現(xiàn)“黃霧”、“黑氣”等氣象描述。
可見,唐宋以前中國就出現(xiàn)過霧霾天氣,唐以后則霧霾天開始增多,越往后越多越嚴重。如《宋史·五行志五》“土”條所記災害性天氣中,帶“霾”字的有13起。《元史·五行志》也記載了不少霾天。到了明代,關于霾天的記載激增?!睹魇贰の逍兄救分校s記載了32起與浮塵有關的不潔空氣事件,其中帶“霾”字的達20起。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1549年5月3日)那天,京城(北京)“風霾四塞,日色慘白,凡五日”。
清代,康熙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發(fā)生了浮塵引發(fā)的不潔空氣事件,共約50起,分布全國多地。其中帶“霾”字的20起,與《明史》中所記整個朝代的總數(shù)一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