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肥老太bbw中国熟女,免费男人和女人牲交视频全黄,韩国精品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彩视频第一页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乾隆年間的議罪銀制度 犯官可以通過交錢來減刑

2016-11-25 11:30:2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乾隆萬年僅僅靠貢品,并不能保證皇帝的日子過得足夠舒坦。因為皇帝家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俗話說,禮尚往來。通過收受貢品的方式收藏民間

乾隆萬年僅僅靠貢品,并不能保證皇帝的日子過得足夠舒坦。因為皇帝家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俗話說,禮尚往來。通過收受貢品的方式收藏民間珍寶,其過程雖然比一般收藏家輕松愉快,但也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價,更何況乾隆是一個面子上特別“講究”的人,絕不會一味仗勢豪奪。他的回賜除了一些虛銜外,主要是銀兩。因為體恤收藏者的不易,也為了顯示皇帝的氣派,他回賜的數(shù)目,不但相當公道,有時甚至是過于豐厚,這就需要大量的錢財。

除此之外,大至宮廷造辦處造辦各種玩意兒,內(nèi)務府采辦各種物資,小到過年過節(jié)給妃子孩子們壓歲,無處不所需甚巨。金山銀海中長大的皇帝本性慷慨,手筆很大,眼光又高,凡事精益求精,登峰造極,日常支出比康雍兩朝成倍增長。然而如前所述,祖制規(guī)定,皇帝的個人開支不得加重百姓負擔,所以這些費用的來源并非國庫,必須由內(nèi)務府自籌,而內(nèi)務府的財源實在有限。事實上,為了開辟財源,乾隆曾經(jīng)動過很多腦筋。他曾派內(nèi)務府官員到恰克圖采買俄羅斯皮貨,販到內(nèi)地轉(zhuǎn)賣,想大賺一筆。但由于內(nèi)務府官員無能,獲利無多,部分皮毛無法高價變賣,只能攤派到各處織造,使皇帝大為生氣。(《清乾隆朝內(nèi)務府的皮貨買賣與京城時尚》)除此之外,皇帝還允許內(nèi)務府對商人發(fā)放高利貸,出售部分特許商品的經(jīng)營權,以牟取暴利。但是由于缺乏理財高手,雖然擁有權錢交易的最大便利,內(nèi)務府的收入還是增加得很慢。晚年皇帝對財富的渴求越來越熾,也越來越感缺錢之苦。

議罪銀制度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由和珅策劃出來的。

議罪銀是由“罰俸”演化而來。罰俸古已有之,扣除官員幾個月至幾年的“基本工資”,是懲罰輕微過錯的常用手段。隨著乾隆中期施政愈苛執(zhí)法趨嚴,皇帝覺得罰俸數(shù)額太少,不足以警戒其心,又法外加罰,所罰動輒上萬,改稱“議罪銀”?;实鄣某踔?,不過是想讓官員“肉痛”一下,并沒有想把它制度化為一項財源。

和珅當政后,馬上發(fā)現(xiàn)了“議罪銀”的妙處。罰俸的決定權在吏部,款項由戶部承追,銀兩也交給國庫,過程公開透明。而議罪銀并非國家定制,故可以繞開吏部戶部,由軍機處負責,不納入國家財政,而是歸入皇帝的小金庫,并且過程及數(shù)額都可以不公開。因此,在和珅的建議下,皇帝批準將議罪銀制度化,并且將罰銀的范圍大大擴展,從財政虧空之類的重大錯誤到在奏折中寫錯幾個字,都可以一罰了之。

此舉一出,那些聰明的大臣們馬上就發(fā)現(xiàn)了妙處。不少大臣主動要求交納議罪銀。比如河南巡撫畢沅以“未能迅速搜獲要犯”,自請罰銀兩萬兩;陜甘總督勒爾謹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議罪繳銀四萬兩。以小過而甘重罰,既說明大臣們對自己要求的嚴格,又為皇帝小金庫的充實不聲不響地立了功,可謂一舉兩得。因此,通過這種渠道踴躍“捐輸”的地方大吏不在少數(shù)。比如河南巡撫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終日”,積極要求自請罰銀三萬兩。手筆之大連皇帝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遂降旨說:沒有那么嚴重,加恩寬免銀兩萬兩,交一萬兩上來就可以了。

被動交納議罪銀的大臣當然就更多了。自從議罪銀制度化之后,大員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錢包隨時有被和珅以各種借口打劫的危險。居官任上,難保不犯錯誤。犯了錯誤就有可能被罰銀。至于罰多少,那往往要由和珅掂量這個官員家產(chǎn)的多寡而定。比如巴延三因為轄內(nèi)百姓譚老貴自縊身亡,不得不“自行”交納議罪銀八萬兩。而特成額同樣因為轄內(nèi)老百姓余方得自縊,交兩萬兩就可以過關。李天培則因為管理監(jiān)獄不善,導致“遣犯脫逃,重囚監(jiān)斃”而交納四萬兩,而明興因“歷城縣監(jiān)犯越獄”交納三萬兩。

當然,也有更多的官員感激這個制度。比如前內(nèi)務府總管西寧,因為替皇帝做生意時“辦理不善,商人拖欠甚多”,皇帝一怒之下,要砍他的頭。還是和珅幫忙,從中說和,對皇帝曉以人頭賣不了錢的道理,議定西寧交八萬兩罰款了事。這八萬兩定得很準確,正好把西寧家刮得精光。西寧不得不出賣家中不動產(chǎn)來交納此項銀兩,事后還要因為保住了腦袋而給和珅寄信表示感謝:“天高地厚,深恩于生生世世矣,伏乞中堂代奏,寧不勝悚激切之至?!?/p>

在和珅的操作下,議罪銀制度為晚年皇帝的錢包里注入了大量現(xiàn)金。僅從現(xiàn)存的《密記檔》統(tǒng)計,在短短十三年中,重大的議罪銀案件即有六十八件,平均每年五件。其中,督撫認議罪銀為三十七人次,即全國平均不到三個督撫中就有一個人認議罪罰銀。此外,布政使、鹽政、織造與關差等認議罪罰銀的有二十六人次。罰議罪銀少則萬兩,通常三萬兩上下,見于記載的最多一次高達三十八萬四千兩,下面是《密記檔》里的幾筆記載: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二月,全德奏交蘇州織造任內(nèi)應賠罰料銀并關稅短少銀二萬八千七百七十二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寶奏交自行議罪銀十一萬兩。

乾隆四十六年,文綬名下共奏交自行議罪銀八萬兩。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巴延三因“民人譚老貴自縊身亡一案”交自行議罪銀八萬兩。

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和珅代奏原任巡撫楊魁之子楊超錚交議罪銀五萬兩,分五年代其父交納。

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征瑞奏交國棟名下入官銀五萬兩。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鹽政使西寧因鹽課事“辦理不善,商人拖欠甚多”,奏交自行議罪銀八萬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蛋泊喟脱尤耙螓}務事”交自行議罪銀十萬兩。

乾隆四十九年,征瑞奏交范清濟“因拖欠額銅數(shù)十萬斤,除查封產(chǎn)業(yè)外”,罰銀八萬兩,故自議交銀八萬兩。

乾隆五十年(1785年),李質(zhì)穎奏交自行議罪銀十四萬兩、關稅短少銀三萬余兩,共十七萬余兩。

乾隆五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富勒渾代奏運司張萬選因“船只缺少不能籌劃添補”事,交自行議罪銀三萬兩。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和珅、福長安代奏雅德因“浙江稅務缺少”事,交自行議罪銀六萬兩。

…………

按乾隆的說法,議罪銀制度是“以督撫等祿入豐腴,而所獲之咎,尚非法所難宥,是以酌量議罪,用示薄懲”。看起來似乎于國體無損,既沒有增加百姓的負擔,又寬綽了皇帝的手頭,還警戒了不法的官員,真是一舉多得。而事實上,這卻是一項后果極為嚴重的惡政。

貪腐政治一個不變的規(guī)律是,個人從貪腐中所得的,與給國家造成的損失相比,往往微不足道。今天的官員,可以因為幾萬元的好處,甚至僅僅幾次“特殊消費”,大筆一揮,將千萬的土地批給開發(fā)商。同樣,乾隆晚年從議罪銀制度中得到的幾百萬兩零花錢,給大清王朝造成的損失要以億萬計。

所謂吃人的嘴短,用人的手短。在享受花錢快樂的同時,老皇帝對于那些踴躍交納議罪銀的官員不可能不高抬一點貴手。許多所謂“法所難宥”的大罪,只要交納的銀兩足夠多,就可以免罪。因此議罪銀實際上起不到懲戒作用,反而變相地使貪污侵占合法化,為犯罪提供了保護傘、“免死牌”,為貪官們壯了膽,讓他們貪污腐敗為非作歹起來心里有了底。反正大不了找和珅通融通融,罰錢了事。正如尹壯圖所說:“罰銀雖嚴,不惟無以動其愧懼之心,且潛生其玩易之念?!?/p>

這一制度讓官員們貪腐起來更有動力。積累多年的家業(yè)被罰光后,官員們的第一選擇往往是更加瘋狂的搜刮。有的時候,因為議罪銀數(shù)量過多,無法交納,官員們的第一選擇也是通過“犯罪”來獲取“議罪銀”。閩浙總督陳輝祖的弟弟要交三萬兩議罪銀,向他求助。他于是非法侵吞了一千六百兩銀子,交給弟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山東巡撫國泰向?qū)賳T們勒索了白銀八萬兩,而一年前國泰的父親文綬繳納的議罪銀恰是八萬兩。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