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的手段不亞于慈禧?真實的慈安太后
長久以來,慈安被慈禧的光環(huán)所遮掩,總是被誤解成一個可有可無、老實無用的窩囊太后。其實啊,歷史上真實的慈安太后,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物,她的政治才華絕不遜于慈禧,倘若不是英年早逝,她也許會改寫晚清的歷史。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受過良好教育。她16歲入宮就被咸豐皇帝封為貞嬪,之后一路高升,在四個多月的時間里,迅速登上皇后寶座,其晉升速度之快,在清代歷史上絕無僅有。
今天,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些畫像,可以讓我們看到慈安當年的風采。這兩幅是慈安年輕時的畫像,這一幅反映出她中年時期的面貌,這幅朝服像讓人們看到慈安母儀天下的富麗華貴。
欣賞著這些畫像,人們不禁疑惑,年僅16歲的慈安,到底有著怎樣的迷人魅力,能夠在數(shù)月之內(nèi)連獲晉升,榮登上皇后寶座的?
先來看慈安對后宮的管理。被冊封為皇后時,慈安年僅16歲,但您可別小看了這位年輕的皇后,在美女如云的后宮,在多情好色的咸豐皇帝身邊,她憑借自己超凡的人品和管理能力,成功地處理與妃嬪的關系,有效地維護和皇帝的夫妻感情。
咸豐皇帝即位后,國家內(nèi)憂外患,作為一國之君,他內(nèi)心無比憂悶,情緒上喜怒無常,有時候不免拿身邊的妃嬪、太監(jiān)、宮女等人出氣。作為皇后的慈安,一方面理解皇帝內(nèi)心的煎熬,不時以柔情軟語加以寬解;另一方面對那些無辜受到處罰的人,她也想方設法好言安慰。史書記載,“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diào)?!敝袑m,說的就是慈安。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咸豐皇帝眼見大好河山慘遭涂炭,自己又不能力挽狂瀾,無奈之下寫下“且樂道人”四個字,并讓人懸掛在寢殿內(nèi)。“且樂道人”傳達出皇帝的自暴自棄,大臣和妃嬪們看到皇帝如此頹廢,都心急如焚,卻沒有一個人敢去勸說。唯獨慈安聽說此事后,苦口婆心地勸說咸豐皇帝,命人把字幅取了下來。
咸豐皇帝心機深沉,連身邊的心腹大臣都難窺一二,唯獨對慈安特別信任。在彌留之際,咸豐皇帝把慈安召到身邊,傳授密旨一道,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尤其是慈禧的最高權力。隨后,他又交給慈安一枚“御賞”印,八位顧命大臣發(fā)布的任何政令,都要蓋上“御賞”印才能有效。由此可見,在咸豐皇帝心里,慈安占據(jù)著多么重要的地位。咸豐皇帝駕崩后,原本沒有政治野心的慈安,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她不得不面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國家政務。然而,朝臣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慈安太后的政治頭腦和韜略,同樣不容小覷。
年幼的同治皇帝即位后,慈安和慈禧開始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一段時間后,大臣們逐漸發(fā)現(xiàn),慈安優(yōu)于德,她賢明寬厚,有著巨大威望和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慈禧優(yōu)于才,她機智敏銳,大小政務都能從容處置。兩宮太后各有所長,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在共同垂簾聽政那段時期,政策還是比較英明的。
史料記載,聽政時,慈安提出的問題,往往能抓住核心,切中要害,而且都是關乎國家未來的大問題。更重要的是,慈安深謀遠慮,從一開始就考慮到兩宮太后的內(nèi)部團結(jié),是垂簾聽政的基石。為此,她體現(xiàn)出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在同治皇帝的撫養(yǎng)問題上,做出了周密的安排。
按照清朝的規(guī)矩,妃嬪的兒子被選為皇太子,必須過繼給皇后,交由皇后撫養(yǎng)。照這個規(guī)矩,年幼的同治帝應該由慈安來撫養(yǎng)照顧,而他的生母慈禧則無權撫養(yǎng),甚至隨便看一眼都不行。
然而,慈安考慮到當時情況特殊,如果再照以前的老規(guī)矩辦,難免會產(chǎn)生弊端。聰明的慈安,于是請慈禧和自己同居養(yǎng)心殿,共同撫養(yǎng)6歲的同治皇帝。慈安的做法,固然破壞了宮中的規(guī)矩,而且暗存危機,很可能將來被慈禧和同治這對親生母子排斥或駕空。
就連慈禧也在意外和驚喜之余,疑惑地問慈安為什么要這樣安排?!贝劝参⑽⒁恍Γ忉尩溃骸艾F(xiàn)在是非常時期,我們兩個寡婦撫養(yǎng)一個孩子,如果不幸被奸人造謠離間、搬弄是非,國家大事就付之東流了?,F(xiàn)在我們兩宮太后同居一處,朝夕相處,坦誠相待,讒言自然也就杜絕了。”
聽了慈安一席話,慈禧感動的同時,非常佩服慈安的胸懷氣度和大局意識。此后,兩宮太后同心同德,很快穩(wěn)定了政局。她們倚重朝中的賢臣,啟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優(yōu)秀漢臣,使得同治年間出現(xiàn)了“中興之象”。
與政治人物慈禧比起來,慈安雖然對權力不感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強烈的政治欲望,雖然起初并不十分在行,但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松自在。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
據(jù)史料記載,誅殺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賜死驕奢貪淫的勝保,賞給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爵位,都出自慈安的意思。對于東宮太后慈安的德行與行事風格,老百姓多有贊同,當時的民間,甚至出現(xiàn)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
在誅殺慈禧的心腹太監(jiān)安德海一事上,慈安更是顯露出非凡的決斷力。安德海倚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懼他三分。一時間,安德海志得意滿、勢焰熏天,他一個太監(jiān),竟然張燈結(jié)彩,大擺酒宴,正式迎娶徽班美人馬賽花為妻。對于安德海的所作所為,慈安從來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表示過半點不滿。她忍而不發(fā),耐心地等待著安德海自尋死路。
清朝祖訓規(guī)定:太監(jiān)不得出宮,犯者殺無赦。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將這條鐵律忘得一干二凈。公元1869年8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后,他一路招搖,途經(jīng)山東境內(nèi)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雖然慈禧有意袒護,然而早已忍耐多時的慈安“立命誅之”。慈安太后下令殺掉安德海后,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對慈安的決斷力深表佩服。
小事不在乎,原則絕不讓,這就是慈安。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有著相當?shù)恼饝刈饔?。然而,天不假年,公?881年春天,慈安突然崩逝于鐘粹宮,終年45歲。
慈安的猝死,對清王朝的影響是重要的。慈禧從此大權獨攬,唯我獨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