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風(fēng)流名士謝安的趣聞軼事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劉義慶組織人編著的筆記小說,主要記錄了漢末、三國和兩晉時期的上流人士們的生活,有言行舉止,有趣聞軼事。書中所寫對象以魏晉的風(fēng)流名士為主,而其中又以謝安為最。
有人粗略作了一個統(tǒng)計,《世說新語》全書共有1100多條事跡,其中涉及謝安的就有114條。所以可以說,謝安是《世說新語》中出場次數(shù)最多的人物,因此他也是書中描寫刻畫最多最形象的人物。而且謝安的事跡在該書中,只有一條出現(xiàn)在“政事”這一篇,最多的兩條卻是“商譽”和“品藻”。由此可見,謝安在魏晉南北朝是多么的著名,是萬千知識分子的偶像,不過他受追捧的原因并非他在政治與軍事等的成就,而是他的性格、道德和精神,這大概就是魏晉風(fēng)流。
比如,書中常??滟澲x安非凡的氣度。在雅量篇第28條中說,謝安在東山時,有次與好友出去泛舟游玩,突然波濤洶涌,旁人見了面色驚慌坐立不安,而謝安鎮(zhèn)定自若,還跟他們說:“這么驚慌還怎么回去?”這一則故事不僅體現(xiàn)出謝安處事不驚的態(tài)度,也表明他樂觀豁達的性格。
再比如,書中也多次提及謝安在家的教育方法。在德行篇第36條里說,謝安婦人教育孩子,有次問謝安為何不見他教導(dǎo),謝安回答:“我一直在用自己教育他們?!笨梢娭x安比起讀書寫字上的教導(dǎo)更重視言傳身教。
謝安赴宴
“謝安赴宴”出自《世說新語》中的雅量篇第29條,講述的是桓溫三番五次拒絕入朝的詔令后在373年入京朝見孝武帝,謝安與王坦之前去迎接的故事。而在此之前,桓溫通過廢立皇帝、陷害大臣等手段建立了極高的權(quán)威,而謝安與王坦之是當(dāng)時的輔政大臣。
故事講,桓溫設(shè)宴邀請百官,并且埋伏好士兵準(zhǔn)備趁機殺了謝安與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謝安卻面不改色對他說:“東晉王室的存亡,就在此行了?!眱扇烁把鐣r,王坦之還是一直失態(tài)不能保持冷靜,而謝安卻從容就坐,甚至當(dāng)場作了一首《洛生詠》。原打算下殺手的桓溫反倒被謝安的氣勢給鎮(zhèn)住了,于是就撤走了士兵。王坦之和謝安兩人在以前是一直齊名的,可這件事以后,誰優(yōu)誰劣就很好判斷了。
當(dāng)時的桓溫可謂狼子野心,有謀朝篡位之嫌,此次他入朝,說是拜見實則是圖謀不軌。而謝安與王坦之的任務(wù)說是迎接其實就是阻止甚至挫敗桓溫的行動。歷史上,桓溫此次入京最后也只是將一位官員下了牢獄,沒能篡位成功。不久,桓溫因患病而離京,同年又上表向朝廷為自己求九錫之禮,也是謝安以修改稿件的名義借機拖延到桓溫病死,使他到死野心都未能如愿。
從歷史看,謝安是挫敗桓溫篡位的功臣,而從“謝安赴宴”的故事來看,謝安處事不驚、冷靜應(yīng)對的風(fēng)度的確令人嘆服,而王坦之則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謝安憐翁
“謝安憐翁”出自《世說新語》中的德行篇第33條,講述的是謝安小時候的故事,與他的長兄謝奕有關(guān),主要是在夸贊他從小有同情心。據(jù)說,謝安曾經(jīng)聽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深受感動,甚至上奏來表彰他們的墓。
故事講,謝奕在剡縣擔(dān)任縣令時,有次一個老頭觸犯了法律要受懲罰。謝奕就以喝酒來罰他,讓老頭一直喝酒,已經(jīng)喝醉了也不許他停下來。謝安當(dāng)時只有七八歲,穿著青色的布褲子,來到哥哥身邊坐下,看到老頭喝酒的場景就勸誡謝奕:“哥哥,這老頭甚是可憐,你干嘛要這么做。”謝奕于是臉色一改,問:“你是想放了他嗎?”于是他就把老頭給放了。
謝安與長兄謝奕從小關(guān)系極好,對他十分依賴,所以在哥哥外出為官時還跟在身邊。據(jù)說,謝奕性格不太好,說好聽是豪放,說難聽就是粗魯,聽說曾經(jīng)因為惹惱而破口大罵。從故事中,謝奕對犯法的老頭的懲罰也可以看出這一點。與哥哥謝奕相比,還是小孩子的謝安明顯心軟很多,所以會認為謝奕對老頭的懲罰過重,覺得老頭可憐。
結(jié)果謝奕也聽從了弟弟謝安的勸誡,放了老頭,由此也可看出兩人關(guān)系的親密。尤其是謝奕聽到謝安話后的“改容”,表明了謝奕對謝安的重視。
整個故事是在刻畫一個從小有德善良的謝安,而“三歲看到老”,他后來也是一個很有雅量極具道德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