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興盛的背后 隋煬帝楊廣才是大功臣
隋煬帝本來是一個足以名垂千古的帝王,但他不但沒能名垂千古,反而遺臭萬年。隋煬帝的后繼者為李淵,李淵這個人雖然是唐朝的開國之君,但他這個開國之君治國能力平平,打仗什么的也很一般,李淵能當皇帝,實力機遇與兒子三者缺一不可。
李淵的繼承人為李世民,李世民本來當不成皇帝,但是架不住李世民能力強,手下又有一批彪悍的武夫與謀士。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逼李淵退位,自己坐上了唐朝天子之位。李世民搶了個皇位來當,如果還當?shù)牟缓茫隙〞涣R死,為了不被罵,李世民決心干好皇帝這份職業(yè),后來還搗鼓出一個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百姓豐衣足食,皇帝善于納諫,朝臣盡忠職守。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語,貞觀之治的美好表象其實都是由經(jīng)濟基礎來決定。如果國庫空虛,唐朝的老百姓肯定不會如此輕松,沉重的賦稅一定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如果百姓吃不飽飯,唐朝不可能安穩(wěn),唐朝不安穩(wěn),李世民怎么還有閑情逸致營造一種君臣和諧的局面。唐朝的上層建筑顯示唐朝的經(jīng)濟基礎極好,唐朝良好的經(jīng)濟基礎從何而來,這還得從隋煬帝說起。
隋煬帝在位期間為了打通南北兩地的交通線,下令開鑿大運河,因大運河而死的人不計其數(shù),后世評說大運河“禍在當下,利在千秋”一點也不為過。如果隋朝不滅,隋煬帝僅憑修大運河之功就足以名垂青史。
但隋煬帝是一個點背的皇帝,他還沒來得及享受大運河的好處,隋朝就滅了。修大運河的鍋隋煬帝背,用大運河的福李世民來享受。大運河讓唐朝南北雙方交流更加密切,南方的糧食與財富不斷的通過大運河向北方匯集。唐朝之所以能如此繁榮,大運河居功至偉,唐朝的人民能安居樂業(yè),能吃飽飯,主要是隋朝給唐朝留下了夠使用一百年的糧食。
隋煬帝真是一個好心的亡國之君,不但給李世民留下了一只生金蛋的母雞大運河,還給李世民留下了足以養(yǎng)活唐朝一百年的糧食。隋煬帝給李世民留下了這么多財富,任何一個守成的君王只要不亂來,妥妥的盛世。李世民搶了本屬于隋煬帝的榮耀,而所謂的貞觀之治,不過是李世民搞出來的噱頭,又或許是一場騙局,李世民用貞觀之治來粉飾自己奪位的合理性,用貞觀之治來騙取百姓與朝臣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