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適應不全癥有哪些慢性癥狀
1、慢性高原反應
有些患者雖在高原居住一定時間,但高原反應癥狀始終遷延存在,常出現(xiàn)神經(jīng)衰弱綜合征,有時可有心律失?;蚨虝盒曰柝省⒁怏w質鍛煉,提高對缺氧的適應能力。對癥治療用維生素B6、溴劑等。
智利安第斯山地病(Monge′s或Andes disease)又稱繼發(fā)性慢性高原病,發(fā)生在一些原來在高原并能夠適應的居民中。由于長期缺氧,使外周化學感受器對缺氧的敏感性降低,導致肺泡換氣過低。其病理特點是動脈血氧飽和度降低,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增高,肺動脈壓也較高原健康居民為高。臨床表現(xiàn)與一般慢性高原病相似。氧氣吸入能增加動脈氧飽和度,并改善神經(jīng)精神癥狀。轉移至低地可痊愈。
2、高原心臟病
以小兒為多見,由于對缺氧的代償能力較差,缺氧引起肺血管痙攣、硬化,使肺動脈壓增高。右心室因持續(xù)負荷過重而增大,導致右心衰竭。此外,血壓增高及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對左心室也有影響,造成整個心臟肥大和全心衰竭。缺氧也可導致心肌細胞的濁腫、灶性壞死和心肌纖維斷裂等。臨床癥狀小兒有紫紺、氣急、浮腫、陣發(fā)性咳嗽、夜啼、精神萎靡等;成人有心悸、咳嗽、發(fā)紺、浮腫、體力衰退等。由于心臟擴大系以右心室為主,故X線檢查時,小兒心臟常呈彌漫性或球型擴大,成人的肺動脈明顯突出,肺動脈主干直徑常大于1.5cm。尸檢見右心心肌變性,肌纖維廣泛斷裂,間質增生水腫,肺小動脈中層肌肉增厚,肺動脈干彈力纖維消失。轉低地后,癥狀和體征減輕或消失。治療重點是控制感染和糾正心力衰竭。
3、高原紅細胞增多癥
久居高原,紅細胞與血紅蛋白增多是一種代償機能。海拔愈高,居留時間愈久,其紅細胞也愈多。紅細胞增多,則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在銀川地區(qū)紅細胞壓積及全血比粘度均高于平原地區(qū),且男性高于女性。由于全血比粘度增高,而致循環(huán)阻力增加,加重心臟負荷和組織缺氧,產(chǎn)生一系列癥狀。在移居拉薩的漢族中,患病率達13%。據(jù)研究提示在缺氧刺激后,紅細胞生成素增多;又查明β2-腎上腺素能受體參與紅細胞生成素的產(chǎn)生。診斷標準一般紅細胞超過700萬/mm3,血紅蛋白超過17g/dl,紅細胞壓積高達80%。靜脈放血300~400ml僅可使癥狀暫時緩解,故以轉低地治療為宜。
4、高原高血壓癥
初到高原血壓升高,主要由于缺氧使小血管收縮、痙攣,循環(huán)外周阻力增高,心率加速,循環(huán)時間縮短之故。移居高原一年內為適應不穩(wěn)定期,血壓波動明顯,而以升高者居多。久居和世居高原者的醛固酮分泌量顯著減少,從而導致血壓偏低。腎素分泌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均可能對高血壓形成有影響。臨床表現(xiàn)與慢性高原反應相似,主要為神經(jīng)衰弱綜合征,很少引起心、腎損害。返回低地后,血壓很快恢復正常。
5、高原低血壓癥
我國患病率為10%左右。臨床表現(xiàn)為神經(jīng)衰弱綜合征。發(fā)病原因與長期低氧所致組胺含量增多以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有關。多數(shù)不需特殊治療,對癥狀明顯者可酌情對癥處理。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1
急救的第一步是什么
- 2
氣管異物要怎么急救
- 3
被觸電了如何進行急救?
- 4
人工呼吸的正確方法
- 5
割脈自殺要如何急救
- 6
頸部出血應該怎么急救
- 7
“醉酒”的本質不是“興奮”
- 8
雷電易擊哪些人?被雷電擊中后如何急救
- 9
車禍頭部受傷的急救措施
- 10
觸電急救有哪些注意事項